课程调整促融合,音乐绕梁含温情
——福田区第四期“竹香沙龙”在百花小学举行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将会来到普通学校就读。融合教育提倡以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孩子的学习,如何为每个孩子提供适才、适能的教育?我们迈出了主动探索的步伐……
6月12日上午,福田区第四期竹香沙龙——关于融合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观摩和研讨会在百花小学召开。本次沙龙由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教科院、福田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办,百花小学承办。
福田区教科院教研员刘曼芸老师、福田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和竹香学校校长黄木生、区内多所兄弟学校的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班主任、语文和音乐教师等四十余名老师齐聚一堂,在观摩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音乐课后,结合自己任教经历围绕普通课程调整策略各抒己见,教育温情在真诚互动中流淌。我校蔡祖泉校长、副校长钟雄和融合教育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了研讨活动。
音乐观摩课由百花小学江小燕老师执教,以《八只小鹅》为题,将课程分为“练声导入”、“情境还原、角色带入”、“联系作品、尊重差异”、“团队合作、实践体验”、“总结升华”五个环节。面对班里有的学生已经“变声”,还有一名社交能力不足的特殊学生的情况,江老师精心地在观摩课教学设计上作了特殊的分层次的安排。
特殊学生为大家弹钢琴和弦
研讨会在五楼会议室举行,百花小学钟雄副校长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来访的竹香学校校长黄木生和郑智老师,并对莅临的各校老师表示热烈地欢迎。
紧接着,江小燕老师分享了观摩课的设计思路——在教学设计上除了满足一般的教学目标以外,教学活动中还提供了多种平台,为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挖掘不善于表达的特殊学生的能力优势,通过弹奏钢琴和弦、用碰铃为歌曲伴奏、领唱一句主题旋律等方式,引导她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变声”的学生找到适合展现自己声音特质的音乐片段;关注其他普通学生,让有打击乐器、舞蹈基础的同学各展所长。
班主任徐凤老师对班级和特殊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同学们对特殊学生的点滴关爱已经形成了每个同学的自觉行动。特殊学生平时不仅交友被动,课堂上也很容易分心,甚至会游离在教室之外,如果不给予特殊的关注,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徐凤老师介绍班级和特殊学生的日常表现
莅临研讨会的各位兄弟学校老师依次表达了自己的观课体会,有的老师称赞了江老师的大爱情怀、为班级同学互助互爱而感动,有的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座位布置、生生互助、小步子教学、善于挖掘学生闪光点等方面的几点收获,还有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增强身体律动和节奏律动的配合、可用对比教学体现对“面”的关注、利用发音原理处理特别小声和特别大声的情况等。
各位兄弟学校老师表达观课体会
百花小学融合教育课题组陈科主任认为,融合教育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每个任课教师都应参与其中。她称赞了观摩课中的同伴协助,提出了接到话筒的学生在原位直接唱的建议,还提出了这种课程模式是否能够关注到大部分同学的疑问。课题组李金玲老师谈到了语文课和音乐课的差异性,分享了自己在班级文化倡导和走进孩子内心的一些经验,还特别强调了班级的包容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钟校长强调了对孩子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性,医院、学校和家庭联动起来才能让孩子受益最大化。
百花小学融合教育课题组成员表达观课感受
竹香学校郑智老师认为江老师和同伴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帮助都很适宜,建议让特殊学生自主选择乐器,鼓励她唱完整首歌曲,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竹香学校黄木生校长称赞了这节音乐课体现的尊重和包容,认为这不是一两位老师能做到的,而尊重和包容是融合教育的前提。课程调整是融合教育的核心,黄校长认为音乐课的调整会相对容易一些,而如何对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进行目标调整,还需要进行专门的教师培训。
百花小学蔡祖泉校长赞赏了区里通过课例的观摩和研讨对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探索和尝试,赞赏了我校融合教育的课题研究,认为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异彩,才是最好的教育。蔡校长认为课堂要思考如何平衡个别学生和大部分学生的教育需要,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特殊孩子的特点,需要重点抓低年级学生的转变。
最后,我校钟雄副校长对蔡校长、黄校长和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和支持表示了感谢,本次研讨会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 (撰稿:陈倩 摄影:郭炀、李小青 审核:蔡祖泉、钟雄)
出席活动的领导、老师与课题组成员合影